【编者按】导者,取引领指导之意;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,“导师”就是每名求学者求知道路上的指路明灯。“导学思政故事汇”活动通过发掘学院师德高尚的研究生导师的事迹,反映导师的教学风采、科研成果和育人经验,突出导师在教书育人、立德树人、为人师表的典范作用;全体在校研究生以及往届研究生校友就教学科研、学习生活、职业规划、人生理想等多方面讲述与导师之间的真实故事,收集导师和学生之间打动人心的日常点滴。
记得三年前刚刚来到中南大求学,导师见面会上第一次见到王革老师,口罩下的声音铿锵有力地讲述着他对学生们学术研究的期待,学习过程可能会辛苦,但一定会收获颇丰。转眼间已经临近毕业,回首这三年,王老师“诚不欺我”,我们获得的不仅是专业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进步,更是王老师作为一名学者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。
因人制宜,关爱学生
回想研究生生活,我发现我们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是老师细细规划好的,引领我向着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努力。老师的头脑里装了太多东西: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、研究对象、需要阅读的专著论文以及完成论文所需的学习任务截止月份等等。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从本科生变成研究生,懵懵懂懂在学术的海洋中毫无头绪地乱撞。老师像是指引方向的舵手,帮我们每个人找到了钻研三年甚至更久的研究方向。从研一开始,老师就开始训练我们的问题意识与思辨能力。记得研一读完老师的专著后,老师让大家对他的专著提出五个问题,为此我绞尽脑汁好几天。在阅读文献时,老师也常让我指出论文的不足,这些为我之后攥写书评打下坚实的基础。在老师的指导下,我们对文献不仅是理解,更是思考,为组会的头脑风暴做准备。后来不论是学术会议的问答环节,还是博士申请考核的面试中,我被问到的很多都是在组会中与老师探讨过的问题。我的记忆总会重回学术中心的会议室,心里无尽感激王老师的教诲。
学术沙龙不仅让我们受益匪浅,提升了思维能力和专业素养,它还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。王老师对我们事事上心,他会记挂师姐救助的小鸟是否安好,我们课业是否繁重,为我们规划申博或就业,在疫情的三年时时提醒我们注意防护。对我来说最可贵的是,老师时时刻刻不断鼓励我,使我走出舒适圈,自信地迎接挑战。自小我就是一个求稳的人,缺乏自信,总是过分关注结果。但在这三年里,细翻与老师的聊天记录,发现在每一次参会前、每一次投稿前、每一次申博考试前,老师都在鼓励我。记得在报名参加TESOL大会前,在论文投稿前,我脑子里首先冒出的想法是“我不行吧”,但老师会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一定能成功。老师对我们寄予厚望,如果不是这份无条件的相信与期望,我应该还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圈,不会有这充实而有意义的三年。
言传身教,为人师表
王老师不仅是我们的良师益友,更是一位真正的学者,通过言传身教,使我们深刻领悟了学术研究的意义,以及在进行研究时应该具备的态度和目标。记得老师分享过他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做田野调查的往事,他融入当地生活,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故事、观念、和身份建构过程;对研究对象长达近十年的跟踪访谈和民族志研究,还有老师在“美丽中国”支教项目中的培训工作经历。老师脚踏实地地扎根少数民族地区、在一线教学中做有意义的研究,为多语教育、教师教育等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。我曾经旁听过老师对一名远程直播教学教师的访谈,以及老师对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者和学生的访谈。老师在访谈中全面、深刻了解研究对象如何感知这个世界,他们的行为、价值观、信念,了解他们的教学与学习现状、面临的问题。老师不仅限于了解现状,也力求通过学术研究改进现状。老师虽未讲过研究的意义,但我们从老师身上可以看到一位学者应有的态度,这激励我们尽力做有意义的研究,做实证研究、走进课堂、走进学校,因此在毕业论文数据收集过程中,我和同门的脚步遍布幼儿园、小学、以及高校课堂,通过实地田野调查做有意义的研究。
除了学术研究态度,老师的学习态度也影响着我们。三年来我们的学术沙龙群中几乎每天都有老师分享的国内外讲座、会议信息,为我们了解学术前沿热点提供了宝贵机会。有时我们没有时间观看与我们研究方向相关的讲座,老师会也会请同学录屏,以供之后观看。在老师的影响下,我们意识到学术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,而是需要日积月累。
三年路漫漫,幸得王老师尽心培养。离别之际,谨记师恩,他不仅是我的研究生导师,更是人生导师。
【作者简介】王子超,女,js33333金沙线路检测2020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,师从王革教授。研究生期间发表SSCI书评一篇、普刊一篇,多次参加学术会议,曾获js33333金沙线路检测一等奖学金与“优秀研究生”称号。现已被拟录取为西南大学js33333金沙线路检测博士研究生。